宋代時就出現了一種人工合成的洗滌劑,是將天然皂莢(又名皂角、懸刀、肥皂莢,通稱皂角)搗碎細研,加上香料等物,制成桔子大小的球狀,專供洗面浴身之用,俗稱“肥皂團”。宋人周密《武林舊事》卷六《小經紀》記載了南宋京都臨安已經有了專門經營“肥皂團”的生意人。
明人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中記錄了“肥皂團”的制造方法:肥皂莢生高山中,樹高大,葉如檀及皂莢葉,五六月開花,結莢三四寸,肥厚多肉,內有黑子數顆,大如指頭,不正圓,中有白仁,可食。十月采莢,煮熟搗爛,和白面及諸香作丸,澡身面,去垢而膩潤,勝于皂莢也。除了天然皂莢,如無患子等類的植物,也流傳于民間,成為一種很好的洗滌劑。
在西方,可能要追溯到4000年前古希臘的一個叫勒斯波斯的小島。當地人用動物祭天,由于焚燒動物時要用木材,木材的灰燼和動物脂肪混合產生了肥皂樣的黃色物質。大雨把這些東西沖刷到當地婦女經常洗衣的河流中,她們發現因此衣服洗的更干凈。
俄羅斯日化公司提醒您雖然從古希臘開始,就可以發現使用類似肥皂的痕跡,歷史上記載有一個叫薩佛(Sappho,aponification)的女詩人,記載了這些故事。后來的人為了紀念她,就把這個過程叫作皂化,化學名稱是制皂(SoapMaking)。
在公元前2500年前就有用油脂和含有碳酸鉀的植物灰制取鉀皂,并用這種肥皂洗滌羊毛的記錄。19世紀以來,由于路布蘭制堿法的發揮,使肥皂的生產進入了工業化的階段,到20世紀中達到鼎盛時期。20世紀80年代后期,聯合利華與上皂場合資生產質量較高的“力士”美容護膚型香皂,促進了國內制皂業的發展。90年代早期,寶潔在國內生產抑菌健康型“舒膚佳”香皂,進一步帶動了國內制皂業的發展。90年代后期,國產香皂市場份額逐漸擴大。并出現了液體肥皂、液體香皂,又稱為浴液。
地址: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學府路239號
電話:182-9719-4505